从小被过度养育成“听话”的孩子,他们的青春沉稳得可怕

许多家长会有这样的感受:

家里孩子缺少自信、随波逐流,当他回答问题时大多没有自己的主见;一个不如意不遂心愿,就大哭大闹;遇到一点点困难就情绪失控,无法离开父母或长辈对自己的帮助......


或许家长还会有这样的经历:

孩子到了某个年级开始不听话了,不让做的事偏要去做,不让碰的东西非去碰,回答问题时反着回答,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心理......



其实对比这两种画风,单纯看起来第一种是被严加管教成的听话孩子,第二种是父母长辈都头疼的“叛逆孩子”。但其实,心理学家发现,从小在过度养育下越乖、越听话的孩子,长大后就越缺乏挑战权威的勇气和敢于创新的精神;相反看上去更“叛逆”的第二种孩子,却更有可能收获一种美好的品质——自主性。


那么各位爸妈如何判断你是否正在过度养育呢?可以问自己3个问题,第一孩子遇到问题是不是都来找你?第二孩子是否经常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哭闹发脾气?第三你自己是否在照顾孩子时,经常感觉到心力憔悴?如果答案是确定的,你就要注意了,因为你很可能在过度养育,把宝宝培养成下一代的妈宝娃。


今天我也刚好想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下,我在严防过度养育中的一些亲身经历和小方法。


放手锻炼,让孩子走出舒适区


孩子从很小的时候我和爱人就尝试着让孩子自己去拿餐具吃东西,为上幼儿园做准备。我们刚开始的想法是提前培养好,就不怕孩子自己吃得到处都是的狼狈,但现实远比我们心里准备的残酷得多。


首先就是孩子不愿意走出每天被喂饭的舒适区,每天都以不好好吃饭来跟我们进行“对抗”,奶奶和姥姥两位老同志又心疼孩子,本来对我们的这项决定就严重否定,理由是孩子出生在8月,在同届的宝贝中算小龄宝宝,自理能力差点是顺理成章的。再看到孩子跟我们别别扭扭的反应,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不满,高举着“正义”的大旗过来“护驾”。


“孩子这自己吃得了吗?”

“等吃完了饭都凉了!”

“自己吃这一次得少吃一半的量。”


奶奶姥姥的爱子之心成为了我们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阻力,前面几次尝试过程的艰辛可想而知。但我反思了一下整个过程,思路是没有问题的。让孩子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不过度依赖于别人,增强劳动意识,这些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引导和态度就显得尤为关键!


如果我们都是抱着让孩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受苦受累的活别让孩子干的态度去对待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在成长中就很有可能因为缺乏应有的锻炼而养成了懒散,遇到挫折爱抱怨等等的坏习惯。



现在有小部分家长不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甚至把劳动和学习文化知识对立起来,把学习当成孩子唯一该做的事,不让孩子参与其他的家庭事务,觉得那是在浪费孩子宝贵的时间。长此以往,孩子长大后就会与社会脱节,“妈宝症”也就不足为奇了。


言归正传再说回我家的情况。终于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孩子自己独立吃饭已经没有任何问题了,而且经过鼓励和培养,娃自己的成就感十足,觉得自己吃饭更香,全家人一起吃饭的参与感也大大加强了。奶奶姥姥看在眼里,也是分外的高兴,连连认同我和爱人的教育方法对路。


其实他们也不是为了溺爱孩子,只是“怕”孩子受到伤害,结果反而一不小心,差点好心办错事。

 

控制不是保护,做孩子的“梯子”


不要以为错误的照顾方法只发生在隔辈人身上,去年我喜欢看的电视剧《小欢喜》里陶虹老师塑造的宋倩老师角色,就很好地诠释了妈宝娃家长的形象。

 

自爆一个我前些时候的错误做法。有一天晚上,我爱人在跟我交流时对我说,觉得我现在陪伴孩子时会限制他做很多事情,我不假思索地辩解道没有。爱人耐心地举起了例子:当孩子从沙发上往下跳时我会阻止;当孩子在床上前滚翻时我会阻止;当孩子在外面摸花花草草时我也会阻止......


而我略带委屈和不解地答复妻子:“他做的那些不是危险动作嘛,不及时制止出了危险就是大事!”


“是,你的出发点肯定是关心他,是好的,但这种管教的模式我觉得可以稍加改进,你有空时想一想吧。”爱人坚持她的观点。



后来我静下心思索这个问题,我还是把孩子当成了自己这个温室里的花朵,我心里也清楚每一个新技能的学习过程都应该允许孩子犯错,但当孩子的想法与自己产生分歧时,总是觉得自己的想法更适合孩子,用各种方式使孩子听从自己的决定,这种模式一旦在孩子心里根深蒂固,孩子就会对家长的意见逆来顺受。


“他行吗?”成了口头禅,总想替孩子安排好所有的事情,尽自己的全力去保护孩子,殊不知这就变成了控制欲。


我记得每次我说完不让孩子做这做那后,他都会嘟着小脸慢慢的说道:“好吧,知道了。”而另一面,家长总觉得自己可怜天下父母心,受累不讨好,其实殊不知自己与孩子间沟通越来越有隔阂。



回想一下《小欢喜》里宋倩老师对女儿乔英子说得最多的一句“抱怨”是什么?“妈妈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我们许多家长心里美好的愿景,但生怕孩子走偏而强加在孩子身上的各种条条框框反而将家长的控制欲放大。我们忽视了孩子本该在他这个年纪的各种兴趣和好奇心,最后孩子都不知道自己心里真正喜欢的是何物了,这种结果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吗?


宋老师对乔英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但孩子在她的管教下没有自由。为了不让妈妈伤心,只能违心地点头假笑,甚至连妈妈提议去看的电影其实自己已经看过了都不敢直说,是不是很失败?当我们以孩子是自己生活的全部重心去要求自己时,失去自由的不单单是我们,还有孩子。

 

不应忽视的责任感和情商培养


心理学家德雷克斯说:“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做的事。”因为这样做会让孩子认为被照顾是应该的,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一旦遭遇外面世界的各种困难,就容易自暴自弃,觉得自己倒霉,被针对。殊不知,这是缺乏情商和责任感的结果。情商高的其中重要一点就是自理和自律能力强,这样在孩子长大后,面对各种问题时才能积极去面对。


“办法永远比困难多”,这是我对孩子经常说的一句话。



我们在锻炼孩子自理能力的同时,总会让他去做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家里人的事情,比如吃饭之前为大家摆碗筷,帮助爷爷奶奶找东西,去超市买完东西分一些小物件让他帮忙拎回家等等。在这之后我们会肯定、赞扬孩子积极帮助他人的行为,让孩子获得成就感。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培养,孩子不再以自我为中心,会多多留意别人的行为,并愿意主动帮助他人,更增强与人交流的能力。


如今回忆起他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每天回到家后都会跟我们分享一些在学校帮助老师或者其他小朋友的故事,孩子完全没有从家庭到集体生活中那种落差感和排斥感,反而因为性格开朗,乐于助人,收获了很多新朋友和老师的肯定。我想这是源于他善于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有同理心,也源于我们在生活中对他的有意锻炼,杜绝“过度养育”。这种能理解他人,善解人意的性格,也会让孩子始终受益,始终走在成长的路上。



返回首页  |  开放平台  |  关于我们

网址:www.qi-la.com    邮箱:2507432598@qq.com

深圳齐啦科技地址: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水田社区捷家宝路9号(羿松生态科技园)C栋2层

湖南齐啦科技地址:长沙高新开发区文轩路27号麓谷钰园C3栋706室

联系我们:人工服务时间:周一至周日,早9点到晚9点  TEL:0731-84780182  备案号:湘ICP备16020140号-1

qq联系
微信联系
快捷方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