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消外企纷纷卖身,不懂国情惹的祸

曾经,外企一手挥舞着营销圣经、一手挥舞着支票在中国市场上横行无忌。它们用营销圣经组建营销铁军,开疆拓土,如果遇到阻拦自己前进的中国品牌,它们就会拿着支票把企业买下来……如今,这一套正渐渐失灵。它们的营销铁军没了当年的血性,而它们在中国的生存方式也从曾经的买买买变成了如今的卖卖卖。今天我们来说说那些选择卖身的洋品牌,看看他们究竟是留了面子还是选了里子。

喜力卖身

最近,三家外企成功抢占了头条。先是亚马逊退出中国,再是喜力卖身,后有甲骨文裁员。这其中,喜力卖身是我最为关注的。作为如今世界第三大啤酒公司(仅次于百威英博、南非米勒),喜力在中国的发展一直不是很好。


其实,喜力卖身华润从去年就开始了。只是,当时的说法比较好听——结盟合作。

2018年8月1日,喜力与华润达成协议,由华润以23.5亿港元收购喜力在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的全部业务,包括工厂和销售网络。只是,此事在今年4月底开始交割,60日内交割完毕。


喜力、百威这两个品牌的翻译都不比可口可乐差。要知道,这两个品牌在我国台湾的翻译是直译。喜力叫海尼根,百威叫布德魏斯。


与可口可乐多年难提价不同,喜力一直保持着自己高档、高价的形象。在中国市场,其高档形象也没有发生变化,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它做得不如老对手百威。


百威啤酒也走高档路线,可了解了中国市场后发现,让中国消费者接受十几元一罐的啤酒有难度,那就收购一个低档品牌——哈尔滨啤酒(以下简称:哈啤)。百威收购哈啤后,在宣传、定位上都花了大力气,让消费者完全看不到百威的身影。这样一来,既不影响百威的高档形象,又能让百威获得利润。可伴随着消费升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直接选择了百威啤酒,而不是百威旗下的啤酒。


相反,喜力这些年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几乎脱节,所以,这次卖厂对喜力来说,应是一个解脱,对华润会是一个大大的补充。

两乐“打样”

早在喜力“联盟合作”前,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就已经完成了“打样”。


早在2011年,百事可乐便用24家瓶装厂换来了康师傅5%的间接控股权,拥有2015年增持康师傅20%股权的权利。可后来的财报也没看到百事增持康师傅股份的消息,想来百事在中国的瓶装业务多是以半卖半送的形式给了康师傅。而康师傅所要承担的就是给百事裁员员工的各种补偿。

百事可乐之所以卖身康师傅,是因为当年百事可乐进入中国后,为了追上可口可乐,采用了很多与地方企业合作的方式,也就是当年的两乐“水淹七军”。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百事的建厂速度,但也埋下了很多隐患。很多瓶装厂,百事的话语权并不强,反而是当地的企业更“强势”。


百事的老对头可口可乐虽然在华的发展一直比百事好,但也没有好太多。彼时,为了能进入中国兴建瓶装厂,可口可乐可谓煞费苦心。甚至声称,愿意十年不赢利。


相较于百事可乐浓缩汁涨个价还要被抵制,可口可乐还是有定价权的。不过,仅仅十年,可口可乐当年迫切接管中国市场的初心,却已然不在了。

不懂国情

从上面三宗“合作”来看,只有可口可乐是最划算的,其它都是半卖半送。要知道当年好时收购金丝猴,科蒂收购丁家宜都比华润收购喜力给得多。更别说百事用24个厂换5%的间接控股权了。


还有,那些外企收购大量中国企业,中国消费者都认为那是雪藏,可是外企的钱也是钱,他们也要为股东负责。你花24亿收购丁家宜,转手一亿卖了,怎么向股东交待?明明收购之前评估了各种有利的方面,为何收购后就砸在手里了?最后,反倒让中国企业以一个极底的价格收了回去。更糟糕的是,收购完成后,不但没有促进既有产品的销量,反而影响了自己的品牌。


其实,这主要是外企在中国的负责人主要是销售出身,不懂、不在乎产品技术,不懂中国市场,不接地气,不讲中文,而且对中国市场没有长期承诺,主要对总部指标负责,最大的愿望就是保住自己的金饭碗,报喜不报忧。再者,外企的负责人,信数据分析、信调研、信经验,但却不走市场。快消体系是一个人员体系,是一步一步丈量出的市场。



返回首页  |  开放平台  |  关于我们

网址:www.qi-la.com    邮箱:2507432598@qq.com

深圳齐啦科技地址: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水田社区捷家宝路9号(羿松生态科技园)C栋2层

湖南齐啦科技地址:长沙高新开发区文轩路27号麓谷钰园C3栋706室

联系我们:人工服务时间:周一至周日,早9点到晚9点  TEL:0731-84780182  备案号:湘ICP备16020140号-1

qq联系
微信联系
快捷方式
返回顶部